从去年的“汉服归属之争”,到春节前韩国媒体炒作SM娱乐创始人李秀满的“中国必须重新打开韩流之门”,再到现在的韩国公民社会——网络外交使节(VANK),在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发起了名为“防止中国网民对韩国文化实施网络暴力”的请愿活动。有些韩国人有一种“凡事必有隐晦”的文化心态。在舆论领域,
今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现在,央视和KBS已经签署了合作协议。在这个框架下,韩流在中国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李秀满提到,依托人工智能、生物、纳米技术等核心产业,韩流在全球的传播将迎来新的阶段。这个判断客观吗?
为什么韩国娱乐圈想从中国赚钱,却频频不尊重中国的表现?
围绕上述中韩交流中出现的问题,Observer.com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者孙家善。以下是根据采访内容整理的:
荒诞的文化优越感从何而来?
虽然不是官方话语,但是一群韩国艺人看中国的基本逻辑还是比较清晰的文化倾销逻辑,就是他们认为你的中国之门应该向我们敞开。这也是典型的老式的高等黄种人心态,能代表部分韩国人,有一种荒诞的文化优越感。
接受采访时,李秀满预测了韩流在中国的前景。
众所周知,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是有阶段的,主要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比如中韩关系紧张的时候,Rain在北京的演唱会几十块钱都没人去听,最惨的时候就这么糟糕...2014年,中韩自贸协定不仅回暖了中韩关系,也为韩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回顾当年韩流成为“寒流”的时候,不是中国没有向他们敞开大门,而是韩国没有面对中韩两国广泛的共同利益和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舆论基础。具体来说,我们国家的那些韩国球迷,在民族国家的大义面前,哪还有脸出来折腾?这不是谁管理的结果,而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自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就在去年,韩国综艺《跑男》用的是五星红旗和台湾省旗并列的游戏地图;女歌手李孝利在综艺节目中声称要进入国际市场,所以她不得不给自己起一个国际艺名。她说:“给‘毛’取名怎么样?”……
李孝利在综艺节目上说要用“毛”作为艺名,引起争议,随后引发了中韩网友的骂战。
在涉及中国主权和内政的重大问题上,一些韩国艺术家非常不光彩地参与进来。很有必要提醒一下韩国娱乐圈,无论是韩国文化娱乐公司还是明星,都不要踩红线。否则,韩流在中国将面临更加不利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如果韩流懂得尊重中国人的感情,自然会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市场回报和文化影响力,但如果总是违背中国人的感情,结果就很明显了。
当然,我们完全理解,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下,韩国仍然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中美摇摆也是典型的钟摆结构。
即使在中国进入高潮时,韩流的大利润也来自日本
韩流在世界舞台上茁壮成长的关键是在充分研究日本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李秀满说的很客观。
在我们的常识印象中,过去韩流倾销中国文化,在中国赚大钱,但实际上,即使在2013-2015年韩流在中国发展的高潮期,韩流最大的利润其实来自日本。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近年来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减弱了这么多,但它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势头却没有减弱。在欧美也有很强的文化输出能力。在北美,BTS“杀死”了贾斯汀比伯。即使在中东,如阿联酋和埃及,韩流也赚了很多钱,许多伊斯兰妇女像在中国一样热衷于追逐韩流明星。
总的来说,在国家体制的加持下,韩国文化体育旅游部和未来创造科学部分析梳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状况,制定了适合不同目标市场的发展策略。甚至南美、非洲等地区作为新兴市场地区,也成为韩流输出的重点培育对象。在更成熟的亚洲地区,强调与具体落地国的充分合作,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对于欧美市场,韩流不断加强商业网络的具体分工和运营。
韩剧《爱在哪里》提到了中餐和韩餐的区别,一度引起争议。图片来自微博。
中国为什么热衷购买韩剧?
2013年之前,中国视频网站上的韩剧版权价格在4000-6000元左右。2013年,著名《继承人》的版权价格仅为9.1万集。2014年,掀起中国第三波“韩流”的《来自星星的你》版权价格几乎翻了一番,达到近20.1万集。
移动互联网时代,继《后辈》和《来自星星的你》热播之后,韩剧价格开始像房价一样暴涨。比如《太阳的后裔》就达到了140.1万集,《太阳的后裔》并不是最贵的韩剧。2014年,SBS播出的《匹诺曹》在中国的版权价格为173.1万集。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这么贵吗?涨得好快。在大约4年的时间里上涨了将近100倍。你一定觉得很疯狂。
然后再看看中国的电视剧价格。同期,《后妃入宫》续集如意的《宫中皇室之恋》独家播放权达到8.1亿元,单集播放成本超过900万元。
这只是视频网站的价格,但在传统电视台是多少钱?在2016年3月的上海电视剧制作播出年会上,当时尚未开拍的电视剧《如意的皇宫御爱》售出近1500万集。
难怪现在电视台的朋友都说是卖肾买剧。相比之下,你还觉得韩剧贵吗?
显然,问题出在我们自己,我们的文化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来中国收获粉丝不是那么容易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的韩流想在中国“倾销”,恐怕没那么容易了。包括我们的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其实都成长了,至少没有往年那么容易收获。
更关键的是,中国资本成为了韩流的黄金大师。早在2014年11月,中韩结束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后,由于中国政府简化了外商投资程序,提高了规定的投资金额上限,许多中国公司可以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以避免原有的文化产品进口限制,因此中国资本立即开始了对韩流的“买进来买”模式。
李秀满在一次采访中对“亚洲好莱坞”的看法。
例如,阿里集团以1.9亿元人民币赢得了李秀满创立的SM公司4%的股份。SM作为韩国最大的造星工厂,拥有东方神起等众多知名组合!,少女时代,超级少年乐队和EXO。在这次收购中,阿里对SM的估值约为49亿元。49亿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中国资本市场上那些“流浪”公司的估值可能不止这个数字。
根据韩国政府中小企业办公室的数据,从2014年9月到“萨德”事件,中国公司在30多家韩国企业投资约164亿元人民币。其中17家公司集中在游戏、网络、影视、娱乐等领域;11家游戏和互联网公司投资约40亿元,6家娱乐公司投资约8亿元。
这意味着当时中国对韩国的投资有三分之一集中在文化领域。各类公司,如游戏、电视、演艺经纪、特效制作、电影、音乐等。,都成了中国资本在韩国的攻击目标,这也让韩国媒体觉得中国资本已经占据了几乎一半的韩流。
在上个世纪,韩国文化深受香港文化的影响,香港文化也深深受益于上海文化。东亚文化,包括日本,有非常复杂的互动。经过近20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韩流现在呈现出新的时代复杂性。
对于我国来说,以游戏、系列、综艺、电影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在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的同时,能否真正发掘自己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产业的意义上推广,甚至整合消化以韩流为代表的东亚和亚太地区的不同文化经验?
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是所有文化产业从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今天必须面对的,尤其是在RCEP框架内。
因为在历史上,世界各大国崛起后,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优势和影响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影响力和亲和力,其文化辐射范围甚至比政治、经济、军事可以传播的领域还要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流,也就是东亚的文化体验,也是中国文化早就立志“走出去”的试金石。
(本次采访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韩流背后的国家制度研究》(16CH178)的阶段性成果。)